几年前,笔者写过一篇文章,题为《校勘学大师的悲哀――由张元济著作校勘问题想到的》,刊登在《东方文化》2003年第6期上。拙文提到1986年版《张元济诗文》中的作品,原稿被人篡改的许多事例。当时限于篇幅,不能一一列举。
张元济作于1937年10月14日的《挽陈伯岩》七绝四首(《诗文》第39页)第四首云:
频年烽火隔乡关。满地残花色自殷。
为报返戈同杀敌。应报泉下一开颜。
其诗注曰:
公籍义宁。久为红军所占。自移军陕北。其余部尚有占据山乡者。此亦输诚请缨杀敌。而公亦不及见矣。
原书不用新式标点,用旧式圈点,这里照录。诗的第四句中“报”字为“教”字之误。这还只是小误而已,诗注则被删改得与原稿大相径庭,令人吃惊。请看,张元济原稿为:
君籍义宁,久为红军所扰。自瑞金散出,移军陕北,宗旨一变,近且共赴国难。其在赣边残部亦请改编国军,同出御侮。而君亦不及见矣。
陈伯岩,名三立,江西义宁人,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,晚清著名诗人。张元济与他有数十年的交往,1932年夏秋二人同住庐山,过从甚密。1937年10月,陈三立在日军占领下的北平贫病中去世。张元济所写挽诗除这四首绝句外,另外还有三首五律,颂扬老友的气节人格,寄托自己的哀思悲情,十分感人。上述七绝,更是引申出抗日救国的重大话题。张元济对国共合作、“共赴国难”积极赞成。并把“红军”、“移军陕北”等当时还十分忌讳的词句写入诗注。清晰地表达了作者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。在张元济1949年以前的诗文中,这样的话似乎绝无仅有,值得珍视,对研究张元济的思想轨迹极其重要。可惜被人篡改得走了样!诗注与其他被乱删乱改的诗文一样,出于张元济一位亲密友人之手,深深地打上1960年代初特定岁月的印记。“扰”、“残部”、“自瑞金散出”、“宗旨一变”、“改编国军”等字句,删改者也许认为对红军有“大不敬”之嫌,出于“为贤者讳”目的,于是改的改,删的删。“共赴国难”,不见了;“同出御侮”,变成了“请缨杀敌”。殊不知,那是1930年代常用的词语,改了反而失去了时代特征,也不符合张元济的思想。“君”改“公”,叫人匪夷所思。文献失真,更是可怕的学术危机!《张元济诗文》里好些涉及太平天国的秦始皇的诗文,都被动了“手术”,历史文献还有什么可信之处?这恐怕不是危言耸听吧。
《张元济诗文》已出版二十余年,人们常常引用其中一些被篡改过的作品,已经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。全文引录这条诗注的专著就有:(新西兰)叶宋曼瑛著《从翰林到出版家――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》(张人凤、邹振环译,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1月,第247页)、隗瀛涛著《智民之梦――张元济传》(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,第242页)。至于用其大意者就更多了。2007年陕西师大出版社出了一本叫《诗史阅世》的书。其实就是1986年版《张元济诗文》的翻印本,只是编排次序略有不同而已。且不说编者、出版者未经作者后人授权,也未经原出版社同意,侵犯了著作权,更严重是该书重复《诗文》包括上述诗注(第219页)在内的大量错误,用“影响恶劣”四字来称毫不为过。看来订正1986年版《张元济诗文》,今天显得格外重要了。
值得庆幸,北京商务印书馆与张元济嫡孙张人凤先生合作编辑《张元济全集》,工程早已启动。《全集》第1卷至第3卷(书札)已经出版,诗文和其他部分也将陆续问世。上述诗注当然将按原稿改正。一条被篡改过的诗注恢复原貌,反映了思想的“回归”――近代文献整理必须尊重历史,实事求是,后人绝没有随意改动前人著作的权利,不管他是什么人。
(本文编辑:李焱)